近日,柚子猫糖心Vlog数字经济与金融学院“知行明心”实践团赴遵义市习水县东风湖社区,开展以普通话推广为主线的暑期志愿服务活动。实践团以实际行动扎根基层、服务乡村,在振兴一线贡献专业智慧与青春力量,展现出新时代商院学子的实干与担当。
为精准把握社区普通话使用实况,确保推普工作有的放矢,实践团成员一抵达社区,便迅速投入前期调研。他们走入街巷、探访家庭,以“线下访谈+线上问卷”相结合的方式,面向社区内不同年龄、职业的居民——包括青少年、青壮年、老年人、社区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等,展开了系统而细致的调研。
东风湖社区的居民们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热情与支持。无论是正在家中忙碌的阿姨,还是在广场休息的老人,都愿意停下手中的事务,认真分享自己的语言使用习惯。一位居民坦言:平时邻里交流多用方言,只有在辅导孩子作业或外出时才会尝试说普通话,“有时候发音不准,自己都觉得好笑”。一些青壮年也反映,在外务工时因普通话不流利,沟通效率受到影响,甚至错失了一些工作机会。调研数据显示,老年人群体在使用普通话进行跨区域沟通,如线上业务办理、就医、出行等场景中,普遍存在表达困难。居民们真诚的反馈,不仅为实践团带来宝贵的一手资料,更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实紧迫性,坚定了大家服务基层、助力振兴的信念。
基于前期调研,8月19日,实践团在东风湖社区活动中心策划开展了一场融“知识性、实用性、趣味性”于一体的普通话推广主题活动。巧妙地将防诈骗知识、自护自救技能与普通话训练相结合,让居民在轻松氛围中提升语言能力,掌握生活技巧。
活动以“防诈宣讲”开场。实践团成员以清晰流畅的普通话,结合近期周边发生的真实案例,向居民详细介绍电信诈骗、养老诈骗和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法。“陌生链接不要点,可疑电话多核实!”“凡是涉及转账汇款,务必反复确认!”——朗朗上口的防诈口诀,搭配通俗的讲解,尤其考虑到老年群体的接受特点,同学们有意放慢语速,辅以手势演示,让复杂的骗局变得一目了然。
“自护自救宣讲”环节则聚焦火灾、溺水、地震等险情中的应对措施。成员们一边示范,一边用普通话清晰阐述动作要领:“火灾发生时弯腰低姿,湿毛巾捂口鼻迅速撤离!”“如遇溺水,尽量保持放松漂浮,等待救援……”简洁明了的安全常识,借助普通话的规范表达,有效提升了信息的传达效果。
随后的趣味问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。题目内容既涵盖防诈与自救知识,也融入了普通话常用词发音辨析与场景用语练习。“‘转账’的‘转’是第几声?”“起火时该乘电梯还是走楼梯?”问题刚提出,现场的孩子们就争先举手,踊跃应答。有的小朋友用还略带方言腔调的普通话大声回答,虽偶有偏误,却热情不减,赢得阵阵鼓励的掌声。不少长者也被气氛感染,主动加入互动,遇到拿不准的读音,便谦虚地向同学们请教。
十岁的王梓轩小朋友几乎每个问题都举手,表现格外积极。他兴奋地说:“哥哥姐姐用普通话讲的知识特别有意思,我学会了正确读音,回去还要教爸爸妈妈!”社区居民李阿姨也笑容满面地表示:“以前没什么机会学普通话,今天一边玩一边学,还记住了怎么防诈骗、怎么自我保护,希望你们常来!”
实践团成员陈蕊同学深有感触地说:“看到居民尤其是孩子们那么认真地学习普通话,热情地表达自己,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,未来我还要继续参与志愿服务,以所学回报社会。”
柚子猫糖心Vlog数字经济与金融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,通过此次暑期“叁下乡”实践,队员们不仅在“知行合一”中锤炼了自身综合素质,更切实助力东风湖社区及其周边区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,为基层群众搭建了更畅通的沟通之桥。今后,将持续总结经验,优化推普形式,以更具创新性、贴近性的方式,继续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、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动能。
特约通讯员:江秋萍
来源:贵州日报
一审:江 芹
二审:余 菲
叁审:阮潇潇